各种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 寄生虫病 |

【www.zkjzs888.com--寄生虫病】

    虫体长圆柱状、弯曲半圆形或豆点状。虫前端有一吻突,其上有数列小钩或棘,钩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是鉴定特征。体部由皮肌囊和内部器官构成。无消化器官,靠体壁吸收营养。雌雄异体。雄虫由两个睾丸(椭圆形)、输精管、射精管和交配器组成。雌虫在幼年有卵巢,以后崩解,成为浮在体腔中卵块,有子宫和阴道。
虫发育需一个以上中间宿主(节肢动物、蛇、晰蜴和两栖类)参与。

    (1)大多形棘头虫:寄生鸭、鹅、鸡、天鹅的小肠前段。虫橘红色,纺锤形,前端大,后端狭细。吻突上有小钩18个,纵列,每个纵列7~8个,前4个钩较大,有发达的尖端和基部,其余为小针状,发达。吻囊呈圆柱形,双层构造。雄虫长9.2~11毫米,睾丸卵圆形,位体前1/3部,近吻囊处。雌虫长12.4~14.7毫米。卵纺锤形,卵胚两端有特殊突出物。

    生活是中间宿主是甲壳纲、端足目的湖沼钩虾。成熟虫卵随粪排出外界,被湖沼钩虾吞食后,经一昼夜孵化,棘头螺固着肠壁上,经18~20天发育为椭圆满形棘头体,被厚膜包围,游离体腔内。再发育为有感染性卵圆形的棘囊。自中间宿主吞食虫卵起,约经2个月,育为感染性幼虫。鸭吞食此类宿主后,约经1个月发育为成虫。

    致病性是虫吻突附着粘膜上,引起炎症,严重时吻突穿过肠壁,引发肠穿孔,继发腹膜炎。尸检时,肠浆膜上见突出的黄白色小结节。肠壁上有许多虫体。
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广东等地。

    (2)小多形棘头虫(鸭多形棘头虫):寄生于鸭、鹅、野鸟的小肠。虫小,纺锤状,新鲜时橘红色。吻突卵圆形,16纵列的钩,每列7~10个,前部的钩大,向后变小。虫前部有小棘,排成56~60个纵列,每列有18~20个小棘。。s吻囊发达。雄虫长3毫米。睾丸近圆形,前后斜列于虫前半部内。雌虫长10毫米。卵纺锤形,有3层膜,内含一黄红色的棘头蚴。

    生活史以蚤形钩虾、河虾、罗氏钩虾为中间宿主,发育过程与大多形棘头虫相似。

    致病性与大多形棘头虫相似。

    分布于陕西、江苏、台湾。

    (3)腊肠状多形棘头虫:寄生鸭小肠。中间宿主为岸蟹。分布于福建、陕西。

    (4)鸭细颈棘头虫:寄生于鸭、鹅、野水禽的小肠。虫白色纺锤形。前部有小刺。雄虫长4~6毫米,宽1.5~2毫米,吻突椭圆形,有18纵列的小钩,每列10~16个。吻腺长。睾丸前后排列,位于虫前半部内,睾丸下方有6个椭圆形粘液腺。雌虫黄白色,长10~25毫米,宽4毫米,前后两端稍狭小。吻突膨大呈球形,直径为2~3毫米,前端有18纵列的小钩,每列10~11个,呈星芒状排列。吻腺长。卵椭圆形。

    生活史的中间宿主为等足类的栉水虱,在其体内,若外界温度24~26℃下,自棘头蚴发育为棘头囊约需25天,在17~19℃下需37~40天,低于17℃时,需时2个月。在鸭体内自棘头囊发育为成虫需29~30天。
致病性对2~3月龄幼鸭危害很大,减食,无神,步伐不稳,生长停滞,甚至死亡。剖检在浆膜有豌豆大的结节,小肠粘膜肿胀、充血和溢血,小肠壁布满虫体,有时肠穿孔,继发腹膜炎。

    (5)诊断:按临诊表现、病理剖检和粪便检查,进行综合判定。粪检用离心沉淀灶或漂浮法查虫卵(详见第一章寄生虫检验)。

    (6)预防:幼鸭和成年鸭分群饲养或放牧,因成年鸭带虫传播。对幼鸭和成年鸭进行预防性驱虫。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病原扩散。对中间宿主应及时用药杀灭,放牧水塘最好秋末冬初干塘。加强饲,喂全价料,提高机体抗病力。

    (7)治疗:用国产硝硫氰醚,按100~125毫克/千克体重,1次投服。

    四氯化碳按0.5~2毫克/千克全重,1次股服。

    丙硫咪唑按10~25毫克/千克体重,用小胶管1次股服。

    二氯酚按0.5克/千克体重,拌料均匀喂服。

本文来源:http://www.zkjzs888.com/zhubingfangzhi/12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