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登明:引发仔猪腹泻有四种可能原因

| 猪病解析 |

【www.zkjzs888.com--猪病解析】

  仔猪腹泻一直以来都是困扰规模化猪场的问题,至少对大多数猪场都是这样,只是今年年初表现的更加突出更加典型、更加普遍,它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和意料,比往年的腹泻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发病较快、死亡率高、流行面广。

  原因可能有四点:

  (1)由于猪场中普遍存在的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的问题,导致猪群本身免疫力低下,处于所谓的“高致病性状态”;

  (2)饲养管理跟不上。早期断奶,管理不当;

  (3)饲料中抗生素、香味素等添加剂使用不当或者猪场管理者没有建立仔猪消化道微生态平衡的意识和措施;

  (4)以上因素造成病原微生物对猪群的“混合感染”。导致仔猪腹泻的因素很多,有病原性的,也有非病原性的,有主观和客观因素,也有内部和外部因素。因此解决仔猪腹泻的根本问题,是要对于病原性腹泻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猪消化道中的不同部位存在着不同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群落对猪只的消化道起到保护和营养作用,它们与动物共存亡。

  微生物群落一旦发生位置、数量或者比例上的改变,都可能导致猪出现腹泻或者拉稀。可见,帮助仔猪在消化道内建立相应的微生物群落,实现消化道的微生态平衡,并维护和巩固好这种平衡才是解决仔猪腹泻的根本条件。

  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和养猪业的进步,仔猪断奶时间缩短了近一周,这意味着,仔猪消化道的微生物群落也要提前一周发生变化,本文来自猪场动力网。毫无疑问,这种变化有可能使消化道的微生态失衡,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腹泻或者拉稀。这里实际上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平衡或者调整肠道菌群;第二是教槽断奶饲料中的添加物如何保护正常茵群的完整性。这就是我们通常说到的提高“非特异性免疫”的一个方面。对疫病的防控,不能一味地采取“打压”的手段,而是提倡把“防护网”做扎实。

  目前有些猪场面对疾病时控制思路会很混乱,出现腹泻症状按猪瘟等疾病的方式来防控,那当然控制不好。该病在广东的大型猪场前几年就有发生,发现疾病后,根据积累的经验用常规的防治病毒性腹泻的方法进行治疗,问题比较快地被控制下来。但是某些小型猪场由于管理人员思路混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腹泻病来时会显得很被动。用传统的针对病毒性腹泻的免疫保护思路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治疗方案如下:

  (1)紧急免疫:全群公母猪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三联弱毒苗免疫,或仔猪粪便人工感染母猪。

  (2)药物防治:第一疗程,全群公母猪饲料加药,新肠安(主要成分硫酸新霉素)500g/t,连用5~7天以后每月保健1次;第二疗程,在公母猪饲料中加入恩乐服(主要成分诺氟沙星)1000g/t+阿莫泰(主要成分:氨苄西林钠)1000g/t.饲喂5~7天以控制继发的细菌性感染以后每月保健1次。拉稀哺乳仔猪口服斯密达(人用)、新肠安1g,每天2次;或肌注阿托品1ml/头。

  关于今冬明春是否重演的以及怎样预防,完全取决于猪场的防疫理念与水平。许多人依旧没有改变防疫观念,他们依然寄希望于出现一种特效药物和高效疫苗来解决他们的担忧,他们对“提高猪群的抵抗力才是防疫的根本”存在怀疑。从趋势上说,发生腹泻的诱因并没有消失和去除。本文来自猪场动力网。当然,通过年初这场腹泻病的流行,明年即使再次发生,疫病严重程度、流行范围可能会比今年缓和一些。对于仔猪腹泻的防控,应从几个方面入手:注意饲养环境的改善、减少猪群的过度应激;提早仔猪群的教槽时间,不管母猪奶水好不好,够不够仔猪吃,都要产后4~6天给仔猪教槽,做到逐步建立仔猪消化道微生态平衡:控制球虫性腹泻,以防消化道的早期伤害;最好不要在饲料中加化学香味素之类的东西。

  更多猪腹泻技术查看:http://www.zkjzs888.com/special/zhufuxie.html

本文来源:http://www.zkjzs888.com/zhubingfangzhi/10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