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红原少养一头牛草原多增一片绿

| 行业动态 |

【www.zkjzs888.com--行业动态】

  前不久,四川省红原县安曲乡下哈拉玛村牧民让尕和妻子正在绿油油的草场里给牦牛挤奶,随后,他牵着自家一匹装扮漂亮的白马赶往2公里外的月亮湾景区供游客骑马、拍照。让尕说:“现在养的牛少了,草原变绿了,来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收入比过去提高了。”自2009年四川省政府决定在红原县和炉霍县开展牧区现代畜牧业试点以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现:实行退牧还草、草原生态补奖等政策让红原县走上了现代草原畜牧业科学发展之路。

  人均养牛18头草原又绿了

  红原县有天然草场1164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1121万亩,但由于长期超载放牧,2009年,红原大草原“两化三害”(荒漠化、沙漠化;鼠害、虫害、毒草害)面积达982.2万亩,90%以上的草场呈不同程度地退化。

  让尕家原有230头牦牛,是村里的养殖大户。2009年,安曲乡率先在全县实行草畜平衡,规定在1999年底前在本乡登记在册的牧民每人限养18头牦牛,以后的外来人和新增人员每人限养9头牦牛。让尕家共4口人,按规定只能养72头牦牛,而且必须一次性出栏158头。让尕告诉笔者,这次集中出栏后,剩余的牲畜与草场理论载畜量终于划上了等号。与此同时,治理草原“两化三害”力度加大,红原县先后完成退牧还草700万亩,建成国家级牧草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编织生物沙障22.7万平方米,完成瓦切乡沙化治理2.34万亩,治理鼠虫害384.82万亩/次,灭虫269.49万亩次,禁牧476万亩,对643.15万亩草场平衡进行奖励,通过置换草场39万亩,种草1.8万亩,减畜11.7万羊单位。让尕说:“几年前,草原很多地方都变成了黑色,现在草原又绿了。”1=5收入不降反增

  作为畜牧大县,红原的畜牧业其实并非如外界所看到的那样红红火火,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大资源小产业、大产出小收益”。究其原因,在于标准化程度低。于是,一种“牧农户+专合组织+公司”、“协会+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在这里生根开花。迄今,当地已成立了牦牛养殖、绵羊养殖、酸奶加工、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藏中药种植及乡村旅游等15个专业合作组织。

  瓦切乡唐日村牦牛养殖合作社有改良草场2000亩,暖棚600平方米,优质改良母牛121头。合作社负责人拉姆告诉笔者,如果这样大的草场里养殖100多头普通牦牛,每年的收入最多不过4万元~5万元,但养殖改良母牛收入能翻三番。对此,合作社社员桑机深有体会,他以1头改良牛加入合作社,2011年,这头改良牛已经给他带来了3000多元的收入。桑机说:“1头改良牛的产奶量能抵5头普通牛的产奶量。”加入合作社后,桑机还学会了科学养殖。去年,他拿出5万多元,加上政府给予的补贴,在家里建起暖棚,“现在牲畜过冬,不仅有暖棚,还有储备草。”

  红原县畜牧局副局长杨宏光说,目前红原县已建立麦洼牦牛本品种选育基地3个、藏系绵羊原种场1个,设立了42个冻精冷配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良种繁育与改良网络体系。通过限养、改良等措施,牦牛生长周期由过去的5年~8年缩短为现在的4年~6年,实现了牧民牲畜减少而收入不降反增。

  1+1>2年收入翻番

  前不久,在红原县色地乡“洛巴藏家乐”的院里停满了外地牌照的汽车。“自进入5月,藏家乐游客不断,每月纯收入在2万元左右。”藏家乐主人洛巴对笔者说。2010年,通过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扶持,洛巴在色地乡牧民定居点建起了一座二层小楼,开起藏家乐,于是,他将牦牛养殖交由妻子和老丈人打理。洛巴说:“过去仅靠牦牛,一年收入不过万元左右,现在“养殖牦牛+旅游接待”,收入翻了几番。”

  近年来,红原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鼓励支持牧户兴办牧家乐和家庭风情旅馆,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牧户+协会+旅行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转移了畜牧业富余人员,增加了牧民收入,农牧民少养一头牛,却让草原多增了一片绿。

本文来源:http://www.zkjzs888.com/tezhongyangzhi/183000/

    热门标签

    HOT